耳濡目染
Author: Danny Yeo 杨君伟23.05.2010
上月读者刘宜基投函《联合早报》表示,对于中文电台广播员主持节目时掺杂太多英语不能苟同。他举例:“我很appreciate那边的事物,又很romantic;假如我是那位passenger,我一定会complain⋯⋯”他强调这样的语言不值得鼓励。
同一时期,我给义安理工学院中文媒体系的学生上课时,学生提问:“讲流利和标准的华语,是本地中文媒体前线工作人员的基本专业诉求吗?本地许多电视新闻记者、综艺主持人和广播员,他们都不太注重语音和语言表达呀。”我一时间无言以对。在巨大的社会机制面前,教师是很渺小的,不管在学校怎么苦口婆心劝导和以身作则,学生回家后扭开收音机、打开电视,所有心血都前功尽弃。生活环境大于学校范围,教育岂能只托付给一天中占据三份之一时间的课堂。
Habbo新加坡公司去年底公布一项针对12至18岁“Z世代”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75%的新加坡青少年每天至少花两小时或更多时间看电视,另外有38%的青少年认为电视是最可靠的新闻来源。全球市场研究公司思纬(Synovate)于2009年3月,对亚洲1万3200多名8岁至24岁的青少年展开调查,发现28%的新加坡青少年过去一年看电视的时间比前一年增加了。可见传统媒体如电视和电台在互联网时代对年轻人仍有不小的影响力。
电视和电台主持人都有一股“魔力”,一种足以影响一代年轻人的能力。可是,有些本地主持人为了“更有亲切感,和听众拉近距离,还要够in、够时尚”而选择放弃对语言掌握能力的要求。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形容食物只说“好吃”,称赞样貌、衣物和景色说“美到~”,这种不良示范广为流传,久而久之,词汇贫乏也成了年轻人的特色。如果媒体人知道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就该意识到自己任重道远。
传统媒体扮演三种不同角色:资讯、教育和娱乐。可惜的是,现今新加坡社会的大部分媒体更极力于提供娱乐,而忽略了教育的责任。纵观市场上大部分的电视电台节目,在商业主导下只能往娱乐路线发展。但娱乐就不能教育吗?商业就没有艺术?其实教育和娱乐一样,不是制式的僵化,而是生动和富有创意的,更是人性、智慧与情理的连通。
媒体必须与受众沟通,负责任的媒体人更需要有这样的深层认知:媒体不只是传达信息的管道,不能肤浅地只要会讲和听得懂就可以了。如果媒体人能提升受众的语文和语言水平,不只是尊重自身工作,也是对社会的关怀。主持人是老师,受众是学生,每家媒体机构都可以是培养高素质师生的高等学府。
如果媒体从业员——尤其是前线工作者——都能成为卓越的学习对象,他们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年轻新加坡华人的华语表达能力。演员也一样,必须说更流利、更标准的华语,程度比受众更高,否则愧对于自己处在具影响力和领导能力的位置上。

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华文节目咨询委员会过去曾给电视台不同的意见,多次批评中文频道缺乏儿童及青少年节目,可多年来都不见进展。2008年,委员会呼吁新加坡的华语电视剧应该使用规范语言,却一直未见电视台采取行动。许多经历“配音时代”的观众想必会同意,今日的语言水准与旧日相比,差距甚远,媒体人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李显龙总理上周在记者会上谈到母语教育时说:“这样做需要下政治决心,需要长期维持一贯的政策,才能够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母语教育不只是教育部的问题,还是整个内阁、整个政府高层所关注的课题。”他也说:“要让学生觉得母语不只是一门考试科目,而是跟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励他们多学多用。”追溯历史,我们也可看到这样来自政府的推动力。
1979年,当时的李光耀总理为第一届全国推广华语运动主持开幕时说:“只要家长们都要子女学习并使用华语不讲方言,政府将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家长们的决定。”说到做到。他表示“政府将下令全体公务员,特别是负责柜台工作者,必须用华语与公众人士交谈。”如此全国性的措施果然奏效,十年内,国人的确“多讲华语,少说方言“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如果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发挥教育功能,活学活用,打造更利于使用母语的优势环境,母语改革计划必定事半功倍。
同一时期,我给义安理工学院中文媒体系的学生上课时,学生提问:“讲流利和标准的华语,是本地中文媒体前线工作人员的基本专业诉求吗?本地许多电视新闻记者、综艺主持人和广播员,他们都不太注重语音和语言表达呀。”我一时间无言以对。在巨大的社会机制面前,教师是很渺小的,不管在学校怎么苦口婆心劝导和以身作则,学生回家后扭开收音机、打开电视,所有心血都前功尽弃。生活环境大于学校范围,教育岂能只托付给一天中占据三份之一时间的课堂。
Habbo新加坡公司去年底公布一项针对12至18岁“Z世代”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75%的新加坡青少年每天至少花两小时或更多时间看电视,另外有38%的青少年认为电视是最可靠的新闻来源。全球市场研究公司思纬(Synovate)于2009年3月,对亚洲1万3200多名8岁至24岁的青少年展开调查,发现28%的新加坡青少年过去一年看电视的时间比前一年增加了。可见传统媒体如电视和电台在互联网时代对年轻人仍有不小的影响力。
电视和电台主持人都有一股“魔力”,一种足以影响一代年轻人的能力。可是,有些本地主持人为了“更有亲切感,和听众拉近距离,还要够in、够时尚”而选择放弃对语言掌握能力的要求。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形容食物只说“好吃”,称赞样貌、衣物和景色说“美到~”,这种不良示范广为流传,久而久之,词汇贫乏也成了年轻人的特色。如果媒体人知道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就该意识到自己任重道远。
传统媒体扮演三种不同角色:资讯、教育和娱乐。可惜的是,现今新加坡社会的大部分媒体更极力于提供娱乐,而忽略了教育的责任。纵观市场上大部分的电视电台节目,在商业主导下只能往娱乐路线发展。但娱乐就不能教育吗?商业就没有艺术?其实教育和娱乐一样,不是制式的僵化,而是生动和富有创意的,更是人性、智慧与情理的连通。
媒体必须与受众沟通,负责任的媒体人更需要有这样的深层认知:媒体不只是传达信息的管道,不能肤浅地只要会讲和听得懂就可以了。如果媒体人能提升受众的语文和语言水平,不只是尊重自身工作,也是对社会的关怀。主持人是老师,受众是学生,每家媒体机构都可以是培养高素质师生的高等学府。
如果媒体从业员——尤其是前线工作者——都能成为卓越的学习对象,他们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年轻新加坡华人的华语表达能力。演员也一样,必须说更流利、更标准的华语,程度比受众更高,否则愧对于自己处在具影响力和领导能力的位置上。

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华文节目咨询委员会过去曾给电视台不同的意见,多次批评中文频道缺乏儿童及青少年节目,可多年来都不见进展。2008年,委员会呼吁新加坡的华语电视剧应该使用规范语言,却一直未见电视台采取行动。许多经历“配音时代”的观众想必会同意,今日的语言水准与旧日相比,差距甚远,媒体人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李显龙总理上周在记者会上谈到母语教育时说:“这样做需要下政治决心,需要长期维持一贯的政策,才能够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母语教育不只是教育部的问题,还是整个内阁、整个政府高层所关注的课题。”他也说:“要让学生觉得母语不只是一门考试科目,而是跟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励他们多学多用。”追溯历史,我们也可看到这样来自政府的推动力。
1979年,当时的李光耀总理为第一届全国推广华语运动主持开幕时说:“只要家长们都要子女学习并使用华语不讲方言,政府将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家长们的决定。”说到做到。他表示“政府将下令全体公务员,特别是负责柜台工作者,必须用华语与公众人士交谈。”如此全国性的措施果然奏效,十年内,国人的确“多讲华语,少说方言“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如果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发挥教育功能,活学活用,打造更利于使用母语的优势环境,母语改革计划必定事半功倍。
- cloudywind Says:
May 23rd, 2010 at 9:50 am
谢谢你把这个趋势提出来!我也觉得电视连续剧里有太多的错误示范了。我的侄子单从连续剧就学会了好多Singlish,而且还是师奶用的那种!记得小时候我也常看连续剧,但至少我学的是标准的广东话,不是半桶水的华语! - muij Says:
May 23rd, 2010 at 11:49 am 还有希望主持人,尤其电视台主持人,不要有太多的“尾音”:li,lor,la,huh,wor,mah,meh,la… - 老爷符 Says:
May 23rd, 2010 at 1:06 pm 电视台不求上进,只想过天算一天,我宁愿看墙壁也不看电视,老早就把她给忘了。 - 美少妇 Says:
May 23rd, 2010 at 3:56 pm 嗯!~
从这一刻开始,
我绝不再语马夹杂了!
朋友们,我们为“妈妈”加油吧!!~
(*^__^*) - hong peng 鸿斌 Says:
May 23rd, 2010 at 5:08 pm 完全赞同君伟提出的观点。
大众传播,尤其是节目主持人、广播员在语言使用方面是须要起着示范的作用。正因为是“广播”,他们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亚于课堂的语言教学。广播员有责任做要到能使用正确的华语,不参杂英语或其他方言。在播报新闻时,语速流畅,语音无误。现在听到的是很多电台新闻,短短一两分钟的新闻,广播员竟然可以吃上好多个螺丝。
期待这种情况能有所改进,使得华文老师将来还能“敢敢”鼓励学生多收听广播和电视节目,来学习标准的华语。这也是拓展学习空间的一个途径,增加学生接触华文的机会。
另外,电视新闻有这个用心在播报新闻时打出字幕,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值得赞扬。但也要进一步提出要求,既然是有心要做,就要用心做好这件事。不止一次,发现字幕的错别字。工作人员应该严肃、认真对待这样的专业。总不能把教师的“士气”打成“势气”而浑然没察觉。
这种情况或许也有赖民间“监督”,如果听众、观众都可以接受,是不是已经默许,而使到情况越来越糟?
请大家也发挥“民间”团结的力量,下次遇到这种不规范的语言时,向“有关当局”反映,让他们知道观众、听众还是有知觉的。
我曾经就外景采访员竟然把“调查”读成”tiao2″查,感到错愕。后来写电邮到电视台反映,但却没得到回应。希望我们团结力量,给多一些反馈,要求中文电台、电视台在语言的使用上有所改进,使用规范的语言。毕竟我们都是消费者,对接收的“服务”是可以有所要求的。
个人不太能认同老爷符的方法,“只想过天算一天,我宁愿看墙壁也不看电视”,这样下去只能算是“纵容”电视台,吃亏的是自己,接受慢性毒药的是我们的下一代。 - 忍者 Says:
May 23rd, 2010 at 5:08 pm 看看现在的华语电视节目,不会讲华语的能当主持,会讲华语的却故意耍酷讲烂华语,还参杂些英语,新加坡的华语不烂才假。
再看看英语节目,你有听过半句华语或其他语言吗?他们连电话抽奖都不允许用其他语言。
同一个官方机构两套标准?还是制作华语节目的单位不争气? - 君伟 Says:
May 23rd, 2010 at 10:19 pm 是啊⋯⋯我也是尝试着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事情。
也许需要三方面的配合:
1。电视台/电台高层必须对下属有要求
2。观众/听众应该多反应让主持人知道
3。主持人得自我鞭策、力求上进
多一些人反映,多一些声音,希望能够多作善意提醒。
诚心期待本地媒体不断地进步。 - sweeyang Says:
May 24th, 2010 at 1:07 am 环境会改变一个人的语言习惯。
满洲人入主中原后,反而被汉人同化了;红毛人做了台湾女婿,经过一段时日,竟然讲起道地的台语;在香港,有很多潮州人,包括艺人钟什么红、万什么雯、周什么发。。。他/她们讲的却是广东话。
究竟谁同化谁才叫做合理呢?似乎没有答案,以后我们的后代会被谁同化,或者我们会去同化谁的后代呢?不知道。
由此可见,学语言靠的是环境,教学法改来改去又有什么用? - sweeyang Says:
May 24th, 2010 at 11:12 am 传统艺术的产生或能否继续发展,除了历史因素,也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除了江西景德镇,潮州的瓷器也很精致,很有名。现在,环境正在改变,笔架山的瓷土几乎要被挖空了,现在必须从澳洲进口瓷土,才能继续制作精美的产品。这项艺术能否继续发展,是个未知数。
在新加坡,学习华文的环境也是越来越不利了,华文人才越来越缺乏,所以我们也要从中国或台湾,甚至马来西亚“进口”华文人才。华文报能否继续发展,也要靠外来读者和写作人的支持,才能扩大阅读率和充实内容。 - Ah Pei Says:
May 24th, 2010 at 2:49 pm 在土豆网上看的百家讲坛节目比课本上的单元生动有趣得多了.
课本上的单元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吗? 为什么不修改课本教材, 多编入一些有关中国历史, 历史人物和诗人的故事呢? - sweeyang Says:
May 24th, 2010 at 8:32 pm 有人对我说,钱多的人讲话会比较大声,比较嚣张。
但是也有例外,香港首富李嘉诚就很低调,他秉持华人的优良传统,出钱设立汕头大学,深受家乡人的尊重和爱戴。
反观他的同乡,中国首富黄光裕就很嚣张,此人年少得志,会赚钱却不懂得做人,对慈善事业毫不关心,听说家乡人都不喜欢他。
新加坡是个商业社会,多数人很务实,为了经济目的才去学华文,看来不是好事。我们不想制造黄光裕,毕竟做人还是很重要的。 - sweeyang Says:
May 25th, 2010 at 12:00 pm 有些事物,人们连关心都谈不上,何来“监督”。本地人对待华族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例。
潮汕地方有一种历史悠久而又广为盛行的组织,那就是善堂。它集人文、宗教、音乐、戏剧于一身,主要是供奉宋大峰祖师,其宗旨是扶困济贫。这种活动也流传到海外,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
50年代善堂文化在潮汕全面解体,海外的善堂继续存在。后来由于海外善堂的支持,善堂文化在潮汕又全面复苏,并有所创新。
随着方言的消失,社会的变化,人心的改变,善堂文化在新加坡还有多少岁月呢?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华文水准的问题,是不是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呢?俗语说“只要火种在,火是不会熄灭的。”这句话用在本地的华文教育,说得通吗? - 客里思天 Says:
May 25th, 2010 at 12:11 pm 身为普通观众和听众,我同意版主这篇文章的所有立论和观点。
问题是:如何影响到所谓的媒体高层?
我想提一提李国煌。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聪明、临场反应很机敏的主持人,唯一的缺点就是发音不够标准。
问题是,虽然他的主持功力感觉上越来越纯熟,但是他的发音始终(对于非常在乎发音的区区在下我来说)难听得要死。
如果他能够积极地把语言学好,不但能更上一层楼,而且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成功提升语言能力的好榜样。
问题是:他在乎吗? - 客里思天 Says:
May 25th, 2010 at 12:12 pm 顺带一提:自从版主不当广播员之后,我晚上完全不听广播了。
君伟真是一个难得的广播员,当时的您真的是听众的良师益友。 - tech Says:
May 25th, 2010 at 2:42 pm 李国煌以前是我隔壁班同学
他是林厝港福建口音,与他同样有着发音的包括远在中国福建和台湾南部的民众,都是这类不卷舌口音,当然那些是不完全一样的。
别太计较一些已经定型的口音,就如槟城和麻坡口音也是改不了的那些西马华校生,我们也知道他们自己早已知道自己的口音和用词有点怪异,但是就是改不了
正如我不喜欢雌雄同体的那些“超人”,只要兰花指不过度卖弄,天生的就不是故意的,不是他们的错,就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说我和他们交流的眼神里从不带轻藐,所以以前接触过的这类人还是觉得我是“好人” - linsam Says:
May 25th, 2010 at 3:12 pm 看了版主这篇文章,想起十多年前来新加坡的时候,非常不习惯本地人的华语发音。常常跟同学讨论,为什么要在每句话后面加一个lor, meh,听着非常不顺耳。但是久而久之,身边的一些中国同学慢慢的变得和本地同学一样的发音,并且还为之骄傲! 我认为这可不是入乡随俗,这是取其糟粕,弃之精华。 但是版主相信么,在中国某些地方的学校,老师还在使用地方方言教书。因此,我的某些中国同学华语发音也是相当不标准。
我相信新加坡年轻一代的华语是大环境造成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盲从的因素。 不只是电视,媒体存在着不标准华语的问题,本身说华语家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本人语言贫乏,诺有看官不太明白的,请各自揣测。 - Kelisitian Says:
May 25th, 2010 at 3:23 pm 科技先生好。
原来你们是同学啊!呵呵!
别误会我的意思,我挺欣赏李国煌的,只是希望他更上一层楼。
我不相信语音不能改善,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例。
虽然不会说潮州话,但是我小时候也是前鼻音后鼻音傻傻分不清楚,翘舌音和平舌音也是不甚了然。
如果不是有机缘在参加戏剧团体时,能向来自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的语言老师学习,他也花了一点时间雕我的发音,我的发音会比现在更为糟糕。
当年,我像个呆子一样,绕口令不离嘴,反复练习,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正是我最需要纠正的,才有今日的辨别能力。
我教导印度孩子华语会话的时候,也挑剔语音。
难道洋人天生就能掌握标准发音吗?不也是苦学,才能够上台讲相声,或是在10AM的推广华语运动广告中出现嘛! - jadesin Says:
May 25th, 2010 at 4:37 pm linsam “身边的一些中国同学慢慢的变得和本地同学一样的发音,并且还为之骄傲! 我认为这可不是入乡随俗,这是取其糟粕,弃之精华。”
深有同感。一方面觉得如果不能掌握新加坡本地人生活中使用的华语就不是入乡随俗,另一方面每当我发出那些齿音字(sao鸭饭,si不si)就本能的感到很别扭. - tech Says:
May 25th, 2010 at 9:01 pm 新加坡人不是每个人说话都带lor,hor,我就没有,身边很多人也没有。
如果遇到的每个新加坡人都这样说话,那我就可以去买马票了
没有耳濡目染这回事,因为正确的华文华语中本来就没有的读音,就是没有,通常也就正是华语会话和华文能力比较差的人才会这样,谁不服气的,叫他来让我考一考再烤一烤 - 仁兄 Says:
May 25th, 2010 at 10:58 pm 在我们还是开口闭口称呼安哥安蒂时, la, law, meh, hor, hah还是不会消失的。
等大家习惯称呼大叔, 大婶。。。时, 这些才会消失。。。
但。。。但。。。。。新移民多少已被这里的语言文化污染了。。。。不只学会这些, 连kopi xiudai, kopi sua。。。。ta kiew, 金文泰都学上了。。。。方言, 胡拼的饮料称呼。。。就连金文泰也等于ice lemom tea 了。。 - sweeyang Says:
May 26th, 2010 at 1:40 am 我们实在没有必要为新加坡式的华语护短,难听死了(极了)!不只是太多lililolo,lalahorhor,连表词达意和说话内容都叫人难受。
李国煌的笑话也不好笑,即使勉强自己去看,也只会看一遍。因为那些笑话不是艺术,艺术性的东西可以看上千百回。
新加坡有意无意中已经丢弃太多优良的传统了。没有文化内涵,怎么能讲出有水准的华语呢?
我是道地的新加坡人,在此出生长大。我爱新加坡,希望新加坡人以讲正确的华语为豪。外来移民也不必太迁就我们,爱新加坡没错,不要连我们的缺点也爱上了。
我喜欢中华文化,因为我的祖先来自中国,我们不能忘本。中国朋友讲话也不要太豪迈,要温柔一点。我以前喜欢听潮州姑娘讲话,就是因为她们讲话轻轻柔柔、斯斯文文,听起来很舒服。 - sweeyang Says:
May 26th, 2010 at 11:57 am 不管是英文、华文或是其他语文甚至是方言,接触得越多,学得越深入,越能看到它的精华所在。
在本地,学英文的大环境占尽优势,学生只看到英文的美,感受不到华文的美。那些学习语文能力较弱的人,自然会弃华从英。他们只知道西餐好吃,不喜欢吃中餐。
热爱华文的人士要改变这些人对华文的印象,必须煮几道美味的中餐,让他们吃出味道来。这样做比一味强逼他们学习或只是批评讽刺有效得多。 - sweeyang Says:
May 26th, 2010 at 12:18 pm 我的广东朋友一直告诉我广东菜好吃,广东戏好看,广东话hou hou teng,但是我目前还没领略到。这就是没有接触或少接触的原因,跟本地学生学习华语的道理是一样的。希望我的广东朋友不要怕出钱,请我吃吃广东菜。(开玩笑) - muij Says:
May 27th, 2010 at 1:13 am 我前天和先生在一间小西餐馆吃晚餐。因为空间小,餐桌排列密,隔邻座两位女士谈天,就听得一清二楚。其中一位,每讲一句话,结尾都有一个lor。我并没有夸张,她是那么说话的。但仔细感受后,觉得她好用力的在和好友分享生活、分享她的喜悦。每一个lor都在加强她所要表达的事项。
这时就会明白君伟提过的,我们认识的词汇太少,叙述就会有困难,来去只能用那几个字。不够就加一个lor或lah。
我们是需要再学习,加强会话能力。
- tech Says:
May 27th, 2010 at 8:58 am 一般广东话太灵光的人,他们的”尾音”会比其他籍贯多一些。
Singlish和一些所谓本地人用语习惯中,有些其实本来是粤籍尾音。
但我们没什么机会听到客家人说话带这些,海南人也不明显。
但是要命的是,其实现在说一大堆lor的,其实正好就是已经不会说方言的一群最严重,这是一种“进化”,但就是需要“净化” - 客里思天 Says:
May 27th, 2010 at 12:46 pm 其实除了LAH LOR LEH,有些主持人几乎每一句话都以“呢”来结尾,我也听得很不舒服。
君伟要不要重出江湖啊?!好想念您的电台节目! - 客里思天 Says:
May 27th, 2010 at 12:48 pm Sweeyang伯伯,
我不会说潮州话,但是我相信用方言念古诗词会别有一番风味。
您可以找身边广东话不错的朋友念《江雪》给您听听,真的HOU HOU TENG。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sweeyang Says:
May 28th, 2010 at 10:02 am 我会这么做的,不是说过要互相欣赏吗?听说本地有一位粤剧名演员是潮州人,还得了个文化奖,但我一时想不起她的名字,可见粤剧也是不寂寞啊!
我爱看潮剧,其中一个原因是:潮州音乐可追溯到唐朝,是古乐曲化石;听着、看着,我仿佛回到了唐朝盛世,它令人发深远之幽思。
我最近看的是折子戏《赵少卿2》,林燕云饰演的“冤魂”,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回味无穷。我想:没有其他人能把这个角色饰演得比她(反串男角)更好了。这出戏有本地版本的,可惜,演员的演技、唱腔都逊色得多。听说她们在家乡还有很多小粉丝呢!
另一个折子戏《迫婚》是由两位9岁的小妹妹饰演的,她们的确聪敏可爱。你会感到很惊奇,她们是怎么被训练出来的。
我是通过youtube《潮剧小梅花》看的,太方便了。你还可以找到60年代的名剧《告亲夫》的戏肉。youtube.com也有广东戏和华语黑白电影;很意外的,我从中看到一个可爱的小演员洪金宝。 主持人:华英语掺杂 更有亲切感
Radio 1003 DJ 黄文鸿说,新加坡是个双语环境,很多听众都精通双语,所以有时候会用中文掺杂英文的方式说话,反而更有亲切感。
“媒体是传达信息的管道,我们不是在教育听众,而是和他们交流。因此,只要听众听得懂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我就认为是合理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